资助育人
所在位置: 首页» 资助育人
励志公益大讲堂丨“细听古诗词中的声音”讲座总结
发布时间:2022-04-21     浏览量:

为构建学校特色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月8日晚16点,师英爱心社举办“励志公益大讲堂”系列——“古诗词研究篇”线上讲座。主讲人周剑之老师从诗词中的声音书写及听觉感受特点、凭借听觉生成的三种经典诗境类型、如何细听古诗词中的声音三部分剖析经典诗境,提升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理解。




一、诗词中的声音书写及听觉感受的特点

周老师以诗源于生活为导入,解读了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概述了诗词中的声音书写及听觉感受的特点。





比如在《春晓》中,开头两句书写诗人听到的鸟啼声,而这一鸟啼声,却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诗人此刻身处诗境中的何处?周老师结合了现代画家华三川和魏剑峰所作的诗意画来分析。何为诗意画?诗意画便是根据古人的诗句绘就的,但从局部的差异之中,便可发现二人对诗境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华三川先生的图中,诗人是在轩阁之上,开窗对着雨后清晨的景象。而在魏剑锋先生的画中,诗人是被鸟啼声唤醒,赖在床中,轻推户牖,看见庭院中满是花瓣的情景。






二、凭借听觉生成的三种经典诗境

如果我们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将关注点置于五官的感受中,我们会发现,在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背后,听觉元素承担着重要支撑。周老师带领我们剖析了凭借听觉生成的三种经典诗境,这三种诗境分别是幽静宁谧、含蓄绵长、悲壮沧桑。


如常建的这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主要是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宁谧,这一幽静宁谧是通过最后钟磬音来体现,这是中国传统诗文中常用的辩证法,在静与喧的辩证比照之中来凸显静。正是有着静谧的环境,钟音方能在山中余绕,悠长清悦。



第二种类型是含蓄绵长的诗境。为什么是含蓄绵长呢?这与声音在空间中的特点有关。声音具有一种绵荡性,在辽阔的空间之中具有绵延不止的特点。正如这首《枫桥夜泊》,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样,均是写钟声,但是二者却不同。这与两首诗所展示的诗境有关。此处的诗人是只身在外的游子,在冷清的夜晚,寒意袭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所言之景——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无不是愁绪的化身。这些景物状写了冷清,更堆叠了愁绪。而让环境更冷清、令诗人更愁苦的是自寒山寺传来的钟声,钟声的含蓄绵长,愁绪的难以消解,声音与情感相交融,冷清与孤寂相契合。




钟声在辽阔的天地之间回响,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先秦时期的韩国有一位非常善于歌唱的韩娥,路过齐国以歌唱筹得继续旅途的盘缠,待韩娥走后,她的歌声在梁上萦绕三日不绝,如在耳畔。这缘于声音对人们记忆与心灵的“激荡”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之相似的是“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通感的力量让听觉的感受作用于味觉。声音在空间中延宕,含蓄绵长的声音借助通感的力量让诗人情思延续。



第三种类型是悲壮苍凉。陆游笔下的风声雨声,并非像孟浩然和李清照笔下的那庭院中吹得落花纷飞、打得窗檐作响的风雨声,而是沙场之上的英雄壮士作战时的“风雨声”。陆游听到现实之中风号雨落之声,与战场上的交战之声贯通。在肃穆的战场之上,作战之前,是冷风凛冽,角声四起。正式开战之后,双方交战,铁蹄踏破冰封的河流,向北进击敌军,战士们冲锋陷阵,保卫疆土。正是诗人心中对国事日思夜虑,才有了现实之中的“穿林打叶”之声幻化成疆场悲壮沧桑之声。





三、细听古诗词中声音的方法

从听觉的角度切入,领略了古诗词之美,想必同学们在意犹未尽之时,亦对老师“细听古诗词中的声音”的方法很感兴趣。老师在第三部分介绍了细听古诗词中声音的方法。



第一种便是知人论世法。解读诗歌所表现的听觉,总是要与诗人的生平经历相结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是声音在辽阔的空间之中延宕,但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不同,这里久绝不息的猿声与李白的心境构成了对比,李白在白帝城时,朝廷传来诏令,赦免流放的处决,李白乘舟而返。在直率、真性情的太白看来,平常所听到的回响于山谷之间“哀婉久绝”的猿声,剥除了“哀婉”的情绪,“久绝”却像是在挽留,但自然是挽留不住的。李白归心似箭,船行也甚是迅疾,猿声“久绝”之际,轻舟已行进数百里。结合李白的生平与个性,传统的“猿声”意象得到了新的阐释,便于更深入解读猿声。



第二种是对照比较法。在前面的赏析过程中,较多运用到了对比诗句来解读,对比诗中描写的同一景物与事物对于解读诗境也是尤为关键的。赵师秀的《约客》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是写蛙声,但二者的作用却不同。赵诗中,诗人在初夏雨夜苦等友人不来,等待过程中,百无聊赖时,本应是与友人在棋局中闲话与此时此课听见的“青草池塘处处蛙”形成了对比,凸显了夜的静谧,更凸显了诗人心中的落寞。而辛诗中,诗人在仲夏夜晚出行,扑面而来的是漫山遍野的稻花香,稻花丛中传出的阵阵蛙声在预示着今年的收成必定很好,“听取蛙声一片”则是寓意对年岁丰收的期待与渴望。



最后一种便是关于在品读诗词时会着重关注的意象——意象梳理法。与对照比较法相似,重在对比分析,不同之处在于意象比较法将更多的同类型的声音放到同一个维度进行比较,在对比之中发现同一种声音书写的历史变迁、所形成的独特意象传统。比如杜鹃鸟,杜鹃鸟暮春时节会彻夜啼鸣,哀婉凄切。更有传说,蜀地的皇帝在死后化作了杜鹃鸟啼鸣,昼夜不绝,以至于嘴角流血。对比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杜鹃鸟所蕴含的悲伤、凄切意味是在逐渐加深的。

不论是幽静宁谧、含蓄绵长,还是悲壮沧桑的诗境,古诗词中的声音总是与诗人心境相契合的。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声音,更要回归到借助声音把握诗旨、解读诗人的心境的目的。最后,周老师以蒋洁的《虞美人》作结,该词所状写的是人生中三个听雨的阶段。都是听雨,但诗人的心境却完全不同。

师英爱心社第二十七期仲英公益讲堂聚焦文学专业兴趣,希望通过这一讲座,同学们能够借助声音赏读古诗词,走进古代文人的内心,领略别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