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
所在位置: 首页» 资助体系» 勤工助学» 成长感悟
我的勤助故事(四)丨机关单位
发布时间:2025-03-03     浏览量:

亲爱的同学们:

在本学期“我的勤助故事”征文活动中,我们收到了240余篇温暖而真挚的故事。这些文字,承载着同学们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汗水与收获,记录着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从中精选出若干篇佳作,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同学了解勤工助学的工作内容,感受同学们在奋斗中绽放的光芒。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聆听那些关于努力、坚持、温暖与希望的篇章。


靳小晴

法学院


这是一次“远航”


工作单位:珠海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动笔之前,我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标题总结在珠海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三个月勤工助学的日子。仔细斟酌后,发现“远航”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来到珠海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我所做的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调研也好,论文撰写和志愿服务也罢,都脱离不了“学生”的身份和视角——一个在岸上练习划船的水手,获得了许多纸上谈兵而来的、不惧挑战的自信。来到珠海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海上航行冒险之旅”才正式开始。我的人生新版图徐徐展开......

初入办公室,我喜获工位和配套文具、桌椅、垃圾桶、小柜子等,尤其在感受到办公室安静有序的工作氛围、看到整洁干净的会议室和办公环境、得到老师的热情欢迎与专门的办公室PPT介绍后,我的归属感瞬间达到顶峰。从办公室去年的春节大合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那段日子,朋友们经常能在我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看到我的上班日常。例如,工位上的电影日历,专门跑去商场买的可爱水杯,办公室老师分享的大苹果,加班时候的工作餐等等。想到电视剧里那句台词,“你说,这过的是什么日子”,我想,我的回答是,“当然是幸福的日子”。因为有能大展拳脚的“星辰大海”。在难得的机遇与平台上,收获“用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实感”于我而言是一种快乐。

远航,远航。“冒险”初期,新鲜感和兴奋感不断督促我去征服、加速。温暖是主色调,但风浪、暗礁也不会缺席。幸而有老师们、师姐和领导们的细心指导,父母、朋友们的关心鼓励,我不断修正路线错误、修炼航行技能,终于发现隐藏的“宝藏”。

从彻底掌握打印机、碎纸机、录音本、投影仪的使用方法,到学会开会、日常交接等场合的注意事项,再到摸索各种讲话稿、总结报告、简报、月报、会议记录等公文写作,点滴的成长和进步获得了老师们的肯定与赞赏。我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有这样大的蜕变。这大概就是“量变不断积累,终于达到质变”吧。为了提醒自己戒骄戒躁、冷静谨慎,我专门整理了工作宝典供自己学习。人绝不掉进同一个坑里。除了办公室技能的锻炼,我还发现了学校WPS这个超级好用的宝藏软件。它确确实实加快了航行速度、解决了不少难题。而且随着整理简报、学科建设数据等资料,我对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珠海校区相关的机构与管理体制、办公室的业务与定位等愈发清晰。

短短三个月的时光,我的大四时光过得分外充实。与工作收获相伴而行的,还有规律的作息饮食、写作耐力等多方面的提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段时间内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将成为我远航的压舱石,亦是我日后面临漫漫人生路的一抹底气。



历史学院

徐雅祺


在文科学报经营新媒体的日子


工作单位:文科学报

去年4月底刚来到文科学报新媒体编辑岗位任职时,正赶上学报公众号改版。负责与学生助管对接的胡老师说,改版后不仅要提高推送频率,还要重新设计文章版式,编辑部已经另找人设计了公众号名片。我和另外两名同学开始分头排版,由于我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经验比较丰富,此前曾为学生社团和党委宣传部制作公众号排版,因此操作起来驾轻就熟,老师最终也选定了我的蓝绿色古风版式。结果后来公众号名片出来后,红色的图片嵌在其中很不协调。编辑老师也更青睐党政风,因此我又制作了一套浅橘色更加百搭的版式。由于合适的间距和配置,我们的排版比同类学术公众号更加养眼、更加便于阅读。

版式确定后,我主动请缨构思了封面设计,8个月以来也承担了所有推送的封面制作。推送封面的底图选取要与主题密切相关,还应配合学报logo和栏目名称,做到美观、有吸引力。当出现其他同学选图不恰当的情况时,我也要协助调整,譬如一篇讲清代黄河下游水文与社会的文章,同学却选了中上游峡谷的图片作为封面。我去找了清代黄运地区地图的电子资料,替换成了更加合适的封面。

至于具体的排版编辑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了慢工出细活。胡老师在每批文章推送前会制定详细的分工和时间计划,并对任务进行高效分配,令我大为钦佩。进入编辑流程时,最麻烦的是嵌入公式和古文字,而我们在排版中有时也会犯增漏字句的错误,都要有赖学报的编辑老师们细心订正。比较有成就感的地方在于,我们也有数次发现原文的问题并反馈给编辑部。这些情况让我感受到编辑与核对工作的不易,再谨慎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也很难将差错率降低到零,我们必须保持专注,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担任助管至今不能说没有遗憾。此前编辑老师曾让我尝试制作一份端午节贺卡,但因为我ps技术有限,做起来颇为吃力。两次修改一次过于素净,一次过于花哨,编辑老师认为或许不太符合中老年学者的审美,而他们是我们主要的订阅用户。如此,贺卡推送就不了了之了。我也在努力提高制图能力,让学报公众号具有更高的美工水平。



刘美松

数学科学学院


在师大遇见世界


工作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

最初前往留学生办公室应聘时,我的内心怀揣着对多元文化的深切向往。我渴望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与包容的环境中,领略来自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魅力,拓展自己的视野。然而,当真正即将开启在留办的勤工助学之旅时,内心却被忐忑不安所充斥。文化的差异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让我忧虑能否与大家和谐相处;语言的隔阂仿佛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使我担心难以与同学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就这样,怀着紧张与不安交织的复杂心情,我踏上了在留办的勤工助学征程,一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故事也由此徐徐展开。

刚刚来到留办没几天,就目睹了一场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争执,这无疑给我来了一场下马威,对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的相处更加担心。没过多久,老师就交给我一项在当时的我看来十分艰难的任务——带队国际学生们参观孔庙和国子监。这意味着,我将直接和国际学生们接触交流,心里无数个担忧飘过:要是大家不及时集合怎么办?要是大家对孔庙和国子监不感兴趣怎么办?要是大家吵架了、受伤了、完全不听安排怎么办?

但是当我真正和大家接触的时候,这些顾虑全部都烟消云散。同学们纷纷热情地与我打招呼,主动和我攀谈,那一张张友善的笑脸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到了孔庙,大家都很认真地听助管的讲解,遇到感兴趣的地方都积极拍照,对中华文化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活动在圆满与平安中落下帷幕,同学们都收获颇丰,顺利返回学校。更令人动容的是,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微信群里纷纷表达对留办精心组织此次活动的诚挚感激,一句句暖心的话语,如春日暖阳般,彻底驱散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与大家相处的重重顾虑。同时,通过在留办的这些工作历练,我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且全面的提升。

随着在留办工作时间越来越久,和大家的接触越来越多,我更加能感受到留办同学们和老师们的温暖热情,并逐渐融入这个温暖的集体。虽然大家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但大家既然都来到了师大,就都是师大人,师大是我们永远的最温暖的共同点!



历史学院

熊婉婷


岁月的低语: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史讲解之旅


工作单位:校史研究室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我有幸成为了一名校史讲解员,这不仅仅是一份兼职,更是一段穿越时光的旅程。在这里,我与历史的厚重对话,与未来的希望交织,感受着每一块砖石背后的故事,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当我首次踏入校史馆,那股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橱窗里陈列的旧物,每一处都诉说着北师大的辉煌与沧桑。我被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所吸引,渴望将这份传承带给每一位访客,让他们感受到这所学府的底蕴。在讲解的过程中,我逐渐与北师大的历史产生了情感的交融。每一段校史,都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我用心诵读,用情传达。我讲述着李大钊、鲁迅等先贤的故事,感受着他们的思想光辉;我讲述着学校在抗战时期的坚持与牺牲,感受着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故事,让我在感动中成长,在共鸣中深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最初的紧张和生涩,逐渐变得从容和自信。我开始学会如何根据不同听众的需求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式,如何用更生动的语言让历史“活”起来。这份工作让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更学会了如何在讲述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有一次,我接待了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她们回到母校,想要重温年轻时的记忆。在讲解过程中,她们很激动,跟我介绍了许多有趣的细节,甚至分享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尽管年岁已高,她们眼睛里依旧闪烁着年轻时的光芒,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校史对一个人的意义,以及作为讲解员能够唤起这些珍贵记忆的荣幸。也正是在这次讲解中,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是前辈们不断辛苦努力才筑就的。

我想,在北师大的校史讲解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我学会了尊重历史,学会了传承文化,更学会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寻找不平凡的意义。每当我站在校史馆的门口,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期待。每一次讲解结束,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成就感,那是将知识传递给他人的喜悦,是将历史传承下去的自豪。我希望我的声音能够成为他们了解北师大的一扇窗,我的故事能够成为他们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校史讲解员,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对话。在这里,我与历史同行,与未来对话,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绽放了自己的光彩。



祁永洁

地理科学学部


我的勤助故事:用行动点亮青春


工作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

和伙伴们的第一次见面便令我印象深刻,那是由党委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教育处的欧阳漫老师发起的一个线下交流会。在会上,老师简单介绍了我们未来可能会负责的学生活动。对于本科期间一直辗转在各项志愿活动的我来说,未来的工作任务令人充满期待和好奇!同时,温暖且开心的工作氛围也使我感到由衷的开心。

我的第一项工作是京师求真学社社团招新海报设计,从最初的定稿,到一次次修改,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比如,版权问题、命名问题如何能吸引更多的同学?于我而言,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继而,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我陆陆续续地参与到了“良师益友面对面”系列活动、“学海觅宝”学习计划盲盒大挑战活动、“寒假返校调研”项目等多项活动。

“良师益友面对面”系列活动是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活动。从刚开始的摄影拍照工作,到后续的活动主持,从最开始的小紧张,到后边的游刃有余,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在每一次的活动中,看到师生之间温暖而真诚的交流,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还有近期开展的“学海觅宝”学习计划盲盒大挑战活动,听到大家夸奖易拉宝海报设计以及盲盒的背景板,心里真的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活动举办当天,风真的很大,大家有的用手扶着易拉宝,有的在招呼着,还有的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地介绍规则,老师也全程陪同,一起帮忙。可以说,这次活动之所以能够圆满举办,一定是团队的力量,缺一不可!

从最初的文案撰写、活动筹备,到后续的反馈总结,我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时间管理、团队协作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更加体会到“劳动”本身的价值:以热忱的态度去帮助他人。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在勤工助学中学会了如何用心做事。无论是举办一场活动,还是帮助一位同学,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微小努力能够为他人带来改变。这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成为我枯燥学习生活中的美好回忆之一。

无论是“学海觅宝”学习计划盲盒大挑战活动中的欢声笑语,还是学业辅导活动中的感恩与成长,亦或是“良师益友面对面”活动中的温暖与启发,勤工助学的经历让我明白,每一段旅程都充满了意义。它让我懂得,青春不仅是享受,更是奋斗;劳动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

未来,我将继续以勤工助学为起点,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用创意和热情点亮绚烂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