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
所在位置: 首页» 资助体系» 勤工助学» 成长感悟
勤助故事丨张涵:师大古籍修复室的春夏秋冬
发布时间:2023-04-07     浏览量:

从北门走进图书馆主馆南区,一层左手边的墙上,挂着各种字体的“书”字,以及“古籍修复中心”的牌子——这就是古籍特藏部修复室的所在。

640.jpg

古籍修复中心

走进修复室,窗外是树,夏天能见到葱茏的绿色。屋内各种材料堆叠在不同的桌上,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张特别宽大的红桌子——这是专为古籍修复工作定制的。为了避免污染纸张,擦拭桌子成为了修复室里的学生助管们每天必要的工作。置身于这个空间的老师与学生游走其中,演绎了一个个生动的有关专业、热爱与成长的故事。

张涵在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修复室已经一年有余,他的工作是石刻拓片整理。

拓印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拓印时,先把浸湿的宣纸敷在凸凹不平的文字或图案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凹槽,纸张稍干之时均匀上墨,宣纸揭下来即成一张黑白分明的拓片。有些拓片尺寸很大,宽阔的桌面上,量尺、刷子、喷壶等工具一应俱全,给修复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640.png

修复室一隅(图中着紫色衣服者即为葛老师)

今年,是张涵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最后一年,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勤工助学故事”。

张涵

图书馆古籍特藏部

石刻拓片整理岗丨助管

中国历史文献学

2020级硕士研究生

640.png

01 勤助·伊始

2020年9月,张涵来到北师大,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他选择修读历史学院徐畅老师开设的《古代经典研读》课程,这门课用两个学期分别讲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其中,张涵非常关注碑刻。

他的家乡在涿州和高碑店交界地带,一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记忆里最早接触碑刻,是在村南街之南的一处树林里。张涵讲到,儿时的记忆模糊不清,只记得那里有很多残破、断裂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见文字,但具体内容早已忘记。因这一层缘分,张涵对碑刻有别样的感情。

“存古开新,修己惠人”,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精神。在张涵看来,这恰是文献学研究的旨趣所在。“在之前的课程中,我学到的东西是理论性的;而在古籍特藏部,我有机会接触到实物,古籍、碑刻拓片这些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物件’,那个时候,很容易就体会到历史文献的真实与厚重。”

02 携手·师友

二年级的时候,没有了繁忙课程的张涵,迫不及待地递交了图书馆勤工助学申请表。

在那里,他认识了另一位徐畅——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她也在石刻拓片整理岗工作。修复室里的同道不少,他的室友隋超亦在其中。再之后,张涵又结识了瑞涛师兄和唐开玮、白悦、王婧懿、蒋雅心等文学院的同学。

640.png

640.png

640.png

/ 修复室的同学们 /

上边左起:徐畅、隋超;左下角即张涵

“修复室的得力干将”,这是张涵和所有参与修复室的学生助管们的工作群的群名。修复室新人的逐渐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互帮互助。

“葛老师”这个称呼,出现在很多修复室成员写下的文字里。张涵讲,葛老师是古籍所文献学出身,硕士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古籍特藏部的修复室工作多年。修复室里的同学和葛老师亦师亦友。对待工作上的问题,葛老师严谨负责,不容一丝差错;而在生活中,葛老师和蔼可亲,对同学们关怀备至。当同学们遇到苦恼的事情时,葛老师总是能提供建议。

03 求学·致用

师大图书馆正在建设一套碑刻数据库,而张涵和修复室其他助管的任务,就是整理图书馆购入的碑刻拓片,为它们编号,并录入相关信息。

这些碑刻拓片绝大部分是墓志铭。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也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内容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有些墓志铭是作者生前自己写下的,但更多是由别人写的,用以追怀生命。

在整理拓片的过程中,张涵需要仔细识读墓志文字,提炼出关键信息,制成Excel表格,以便日后录入到系统中。当然,在识读中,也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是模糊不清的文字,这时就可以借助“字鉴”等小程序扫描、识别。这款小程序界面简洁、功能强大,拍照即可识别疑难字,准确率高。

小程序搜索“字鉴”,拍照或从相册上传图片

640.png

从图片中裁剪出需要识别的单个文字

640.jpg

识别结果

640.jpg

“字鉴”小程序应用示例

张涵的家乡涿州,有范阳的古称。现在涿州市区的主干道便以“范阳”命名。范阳路西接107国道,向南走不远便是“三义宫”,那里保有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刘关张情谊的碑刻,三人同生共死的故事就这样代代流传。

范阳卢氏自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便成为了北方世家大族的代表,在唐代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八人,其中就有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人卢照邻。巧合的是,北师大近期购入的墓志拓片中有大量属于唐代卢姓高官或其姻亲。

张涵讲到,这些在志文中经常出现的“范阳”,常常给他一种《你的名字》的感受。千百年间,贞石不语,但总有人能在繁杂的文字里,一眼见到岁月风霜下的历史脉动——这种久别重逢,令人几欲热泪盈眶。

04 道别·启航

修复室里度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给张涵的三年研究生生涯铭刻上了特别的印记。

谈及“勤工助学”,张涵讲到了三点意义。第一,作为历史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在修复室里能够接触到文献实物,弥补了实践不足的缺憾。第二,学校鼓励同学们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并且给予报酬,这是一种肯定和锻炼,帮助他缓解了一定经济压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够结识到很多好朋友,大家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如今即将毕业离开师大,张涵表示,最不舍的就是这些人。

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张涵表示,非常欢迎师弟师妹们来到古籍修复室。就像两年前的他一样,申请、录用,然后来到大红桌子前,以热情、以耐心,结识良师益友,感受历史的原真。

END

勤工助学作为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环节以及资助育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亲爱的同学们,师小助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各类工作岗位的技能和规范,在服务学校工作的过程中,增强爱校荣校的情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