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学生资助看中国
所在位置: 首页» 育人成效» 透过学生资助看中国
【挥墨逐光】| 借彼霞光,得见朝阳
发布时间:2023-05-06     浏览量:

借彼霞光,得见朝阳

“双脚紧踏,深植于教育的现实场域;双眼凝望,入神于学术的未来天空。”

——题记

我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这里山环水绕,炊烟袅袅,是山外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却是山里人用尽全力,磨破鞋底也难以走出的僻壤穷乡。很多人守望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走出去,村里的老人念叨,使点劲,再使点劲,会走出去的,一定会的……

爸爸妈妈从小便教育我,“孩子啊,要好好读书,努力走出去,世界很大,无论山的那边是海还是又一座山,我们都希望你能勇敢追求,不再重复我们的命运。”爸爸妈妈用盛年的青春和重复的劳作,换回一叠叠钞票,才竖起老家的房子,换回我和妹妹的学费。爸妈用自己的身躯为后代铺就一条向上向好的路,他们一直打拼却无法融入的世界,成为读了书见了世面的我们奋斗的新起点。

十八年的求学路,我用生命搏击,力图抒写不屈的少年意气,终于通过高考打破阶层的壁垒,来到梦寐以求的巍巍学府,追求内心的热望与梦想。而我自知,在我身后,是无数力量的默默守护。难以忘记,小学时代,每天去学校德育处领取的一盒牛奶,滋味如何已然无忆,珍贵的是内心的喜悦与童真,坚定的是自己不会辜负这一份善意;难以忘记,中学时代,每当看到饭卡里余额的增加,内心涌起的是无尽的感动与勇气,支撑我在浩如烟海的题海中,乘一扁舟,驰往梦想的彼岸;难以忘记,每一笔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不仅缓解了我家庭的经济压力,更在我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那便是有朝一日,能够学有所成,反哺国家与社会,这份沉甸甸的情感,既是使命也是动力,一直深深埋藏在我的心底。

这一条不算平坦的追梦之路,汇集了太多太多的爱与温情,它们组成巨大的合力,为我保驾护航,去往心之所向。犹记得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全家人欢声笑语,父母辗转流浪的终极梦想,便是希望我考出去,考上一所好大学,拥有追求自由与梦想的机会。而我坚定地选择师范学府,投身历史专业,不仅因为我热爱,更是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梦想的权力。高三那年,我将“考古女孩”钟芳蓉作为自己的偶像,希望自己可以和她一样,勇敢追寻心中热爱,不惧万难。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个时代需要理想主义,这个时代也努力呵护每一个渺小个体。我看到,社会与国家会珍视一位热爱考古的女孩最初的愿望,会赞美所有为了理想而排除万难、在所不惜的高贵灵魂;我欣喜,生逢其时,身处一个温情与公平的社会,给予每一个弱小灵魂平等选择与勇敢追梦的权利。不必将“追求富裕,摆脱贫困”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而是选择自己热爱的,愿意倾尽一生的事业。

在这个资本和流量为王的时代,理想和热爱似乎显得陈旧。但是,时代的泥沙一晃而过,赤子的初心永远珍贵。人生海海,众生芸芸,最终定义我们是谁的,不是身份和地位,而是我们有过怎样的热忱和梦想,并在为之付出的路上,遇见了怎样泪笑歌哭的自己。

很喜欢三毛的一句话,“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愿你我都能一直葆有那份素简如菊又执着如钻的热忱。

回头看过去的十八年,那习以为常又隐忍吞咽的苦,原来埋藏着如夏日柑橘般的甜,我的生活挂着青皮的果,借着万丈霞光,向着太阳野蛮生长,终将迎来初升的朝阳。每一缕落在我身上的阳光,都会成为我永久的温暖与成长的希望,而我也愿成为一束微光,微光渺小,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只要能给寒夜里的人们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那便是尽到了自己的力量,所谓微光不微,无数微光终将照亮阴霾。

在大学校园里,怀揣着与人为善的初心,我加入了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愿以己之力,将爱与温情传递下去,所谓有一份热,便要发一份光。记忆尤深的是那次书信遥寄活动,通过书信向山区里的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祝福。在信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希望你永葆天真浪漫,热烈坚定,真诚勇敢,如一团张扬炽热的烈焰,兴致盎然,烟火灿烂!那些你从未看到的人和风景,终将在往后的生命里撞个满怀!”这虽是给孩子们的祝愿,但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份勉励呢?

因为他们也和曾经的我一样,希望去到山外的世界,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走出去的执着,在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里,激起内心的勇气与毅力,步履不停,终会抵达那片属于自己的星空。

如今的我真正走出来了,来到相隔千里的京城,一睹故宫的煊赫恢弘,登上八达岭长城,见证每一块砖的悠悠历史。我沉醉于大山外的灯火辉煌,仿佛是一场生命的华丽错觉,借着高考的机会,我从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本应满心欢喜,但不知为何,面对眼前的璀璨烟火、锦绣高楼,就会遥想到故土的人和事,心底渐渐生发出一种惴惴的不安情绪。

这份难以言说的情感,盘踞在内心深处,时不时萌生出来,我苦苦探求,始终无果。而在返乡途中,随着列车的行进,一座熟悉高大的青山映入眼帘,那一刻,我豁然开朗。眼前的这座青山,不就是那座无数人都想走出的“浪浪山”吗?可这座山,也是生我养我之地,是灵魂栖息之地。对于大山的这份情感,扎根内心,难以割舍,有人说它是乡愁,有人说它是故土情结,而我更愿意明确地称之为,使命与爱。

“读书的意义,在于走出大山”,这是村里人的信念,寒窗苦读数年,我终于做到。我看见,大山外面,有海,也有更多的山。可之后呢,走出大山是爸妈的终极梦想,但他们没有告诉我,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或许,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爸妈来说,他们也不知道吧。而值得庆幸的是,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我肩上背负的使命,不仅是走出去,更是走回来。不忘来路,始知归途。我一直在想,走出大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走出大山就是摆脱贫困”,“翻越大山就是光明前程”,这些答案都不能解除我心中的困惑。走出大山,见过繁华后,不妨回首看看,原来大山还在那里,走出大山的意义,又怎么不可以说就是回到大山呢!想到这里,我逐渐释然,深埋于骨子里的小镇情结,终于得到化解。走出去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啊,愿将毕生所学,献与社会与国家,身处这个时代,我们不是解构者,更要争做建构者,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而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生逢其时,当不负其时!

无论是“寒门弟子”,亦或是“小镇做题家”,这些词语从来都不是贬义词,它们本应成为一种勋章,我们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书,为祖国之复兴而读书,为世间之安定而读书!于我而言,未来已来,重温誓言,“双脚紧踏,深植于教育的现实场域;双眼凝望,入神于学术的未来天空。”

在漫漫人生路上,借着霞光,得以见到朝阳,更愿化作微光,铸造一幅红日初生的壮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