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顺利应对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压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6月7日至14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开展了第一期心理资本培育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活动分为三次线下团体辅导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实践模式探索提供了有效思路,使参与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资本。
本期活动采取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联合发布通知,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人员招募,吸引了来自12个院系的25名同学报名参与,最终确定了16名同学组成活动团体。6月7日下午3:30,第一次团体辅导在教七502开展,在对活动概况及基本原则进行介绍后,带领人夏翠翠老师组织同学们围坐成一个圈,让大家用彩笔写下自己愿意被称呼的名称,依次自我介绍后开始寻找自己不认识的同学组成一对一小组,借助具体实例互相介绍自己的优点,接着再组成4-5人的小组介绍自己搭档的优点,并由小组选出代表向大家分享。同学们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自我剖析了闪光之处、也领略并欣赏了他人的优点,随着活动的深入,气氛愈发融洽欢乐。随后,夏老师又让大家重新寻找没有过交集的人,先后分享了最喜欢的一道美食、一件近期发生的搞笑的事情、一件令自己自豪或有成就感的事情,陆续几轮下来,同学们都开始习惯并乐于与陌生人进行分享、相互增进了解,而“陌生人”也变得越来越少。最后,老师通过一个“生日排序”的游戏帮助大家确定了分组,并请同学们在组内分享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够带来哪些心理资本上的帮助或资源。同学们在过程中学会了用更多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增强了专业认同感与幸福感,也从他人的分享中认识到了不同学科的有趣之处。
第二次活动的主题是“悦纳自我”,夏老师先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启发同学们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身上不喜欢却又很难改变的特点,将他们从“缺点”转化为“资源”,随后通过“特质描述-功能分析-信念分析-自我调整-接纳自己”的思路组织大家书写特质解析并进行小组分享,同学们真诚坦然地分享着自己身上不喜欢的行为或特质、这一行为的功能和它存在的必要性、什么样的规则阻碍了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这些规则里又有哪些是绝对化、非人性化、过时化、矛盾化的……小组成员也相互给予着新的思路与劝解,大家在敞开心扉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自我觉察和调整,从而学会了全面地理解、接纳自己。
6月14日的最后一次活动,老师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了自己的励志故事,这些“励志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大到一个人从成都骑行到拉萨,小到因为自己修好了自行车链而变得心情愉悦,但都是真真实实发生的、给自己的人生增添正能量的难忘经历。大家讲着自己的故事,听着别人的故事,不时给予惊叹与夸赞、作出思考与探讨,或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每个人都在分享中变得立体而鲜活,每个灵魂都展现出自己的可爱与有趣之处,期间不少同学都感慨“每次碰到困难时,想想自己也曾经挑战成功过这么大的挫折,就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分享过后,老师让大家围成圈,轮流坐上中间的“热椅”,由其他同学依次与其面对面地说出他/她身上值得欣赏和感激的特点,大家在“互相夸奖”的过程中收获着欢笑与感动,受到了安慰与鼓舞,学会了赞赏他人、也接纳自己,更加坚定了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决心。活动接近尾声时,主办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董晓蕾主任和带领人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夏翠翠老师分别作总结发言,表达了对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感谢和看到大家快速成长的欣慰,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这样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地迎接挫折与挑战。每位同学也用一句话概括了参与活动的感受,对主办方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对能够参加活动、遇到这样一群有魅力的小伙伴、学会倾诉、倾听、相互学习与鼓励而感到由衷的感恩。最后,老师与同学们集体合影留念,活动在和谐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心理资本是近年来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中新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的概念告诉我们,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把关注点放到学生的优势和强项上,而不是仅仅关注或强调其心理弱势与短板,这是看待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也是本次团体辅导设计的初衷。这次活动为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后学校还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陆续举办更多期团体辅导,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努力探索出可供推广的实践模式,让更多大学生从中受益。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
BNU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