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自强说”—自强之星面对面分享交流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11-23     浏览量:

  


“自强成就卓越”—历届自强之星事迹分享

第二十二届自强之星石佳“迷彩绿、冰雪白和师大蓝”三种颜色总结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迷彩绿,象征着他作为大学生士兵的两年军营生活;冰雪白,象征着他在北京冬奥会热忱的志愿服务工作;师大蓝,则象征着在师大灿烂的学生工作,是师大的资助关怀和全面指导让他不断成长。翟梅芳同学从“得之安之,我自行之”的座右铭出发,讲述了自己努力学习扎根教育教学事业,坚持开展支教等公益活动的成长故事,她持续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问题,期待以小我力量奉献家国社会。两位同学还结合自己的答辩经历对自强之星终评评选的提纲梳理、答辩技巧、宣讲风采等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鼓励同学们要挑战自我,积极展现自己的自强风采,收获更好的自己。





“何为自强何为星?”——自强之星候选人分享交流

 以“自强之星”为代表的励志青年们,或刻苦学习、钻研学术,或投身实践、志愿奉献,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何为自强何为星?自强之星候选人用“有理想、有情怀、有作为”来回应这个命题。

 文学院盛奇敢同学通过文字诠释“自强之星”,“自强”是指品学兼优、励志自强,“星”既是指寒门学子立志高远最终大放异彩于天穹,也指代启明星,承担指引方向、给予后来人力量的职责。实现自立自强是前提和过程,帮助他立他强是愿景和结果。自强之星不仅要在爱国奉献、科技创新、道德品质、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等方面具有突出事迹,还应该积极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石林燕同学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名言阐释了自己对自强之星的理解。“自强之星”的评选是贴近实际、走进生活的实践,是模范与榜样力量的弘扬。而宣传这一理念,需要适应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探索更加有效的的宣传方式,让“自强之星”的理念深入内心,营造校园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楫争先”的自强氛围。

 政府管理学院康静同学的发言聚焦于自强之星作为青年榜样投身社会的带动作用。她总结了自己在师大六年的学习生活,曾赴河南新乡县、封丘县支教、调研,担任全国青少年科学营北师大分营志愿者,参与“扬帆计划·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深怀感恩的她未来也将投身于公共事业,希冀着为那些和她一样的出身贫寒的同学点燃自己的光。

 数学科学学院李赓欣同学围绕“青年使命,青年责任”分享自己对自强之星的理解。学校历届自强之星们勇担责任、努力耕耘的事迹给了他很大的力量,激励着他不断向前。他希望自己走上三尺讲台,发光发热照亮他人,回馈一路走来收到的帮助,将青年的使命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

 人工智能学院陈瑶同学谈到,“自强之星”应该以青年榜样力量去鼓励身处逆境的人,不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可以去勇敢乐观、自信坚强地生活。她提出建立“以高带低”体系,以朋辈引领的形式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将自立自强的精神薪火相传。

 体育与运动学院邓嘉文同学谈到,学校给予的资助关怀让他能更加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他将笔耕不辍,再谱新章,用行动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靳含璐同学认为自强之星的评选有助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营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良好发展。对受助学生来说,自强之星的评选可以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同时激励他们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李诗云同学谈到,自强之星的评选有许多积极意义:对学校来说,这一奖学金可以引领价值导向,树立青年榜样,发挥奖学金应有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心怀家国社会、积极向上;对学生来说,奖学金是帮助他们求学无忧、获得全面发展的保障,同时在获助后培育助人情怀,感恩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化学学院李夏芬同学认为自强之星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人理想。她感念国家、学校的资助,积极参加“三下乡”等公益活动,把“能将所感受到的关爱传播给更多的人”看做是自己的荣幸。

 历史学院张颖同学分享了自己从“清华树洞—一名困难学生的信”后的感悟,自强之星的评选绝不仅是经济上帮扶学生,更要求受助人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在学校里营造一种励志向上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受助人走向社会后,“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并且做出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这样的资助才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地理科学学部卢艺茹同学谈到了对于学校“发展型资助”的理解,认为学校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在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在解决经济难题的同时,从单纯的受益者升级为助学理念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例如学校的唐仲英德育奖学金、雁行助学金在评选时,获助同学会加入师英爱心社、雁行励学社,通过举办励志公益活动,向学生们宣传励志理念和热心公益的思想,这为获助同学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教育学部南晓鹏同学补充了学校落实发展型资助工作的核心: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转变。他认为资助育人的实践工程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能力素质上得到了提高。他谈到自己积极参与勤工助学的经历对自己品格的磨砺和成长,在未来他也想成为一名科研与教学并重的高校教师,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通过潜移默化,身体力行,润物无声,影响一代代人。

 艺术与传媒学院尹意兰同学从三个纬度探讨了对自强之星评选理念的认识:爱国奉献,勤奋自强,探索实践。新时代青年人生奋斗的黄金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征程高度契合,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强国使命,有着广阔的建功舞台。通过多多宣传普通勤奋励志者的故事,让人人都成为自强之星,感受到自强之星自立自强、爱国奉献、勤于实践的丰富内涵。

环境学院陈云钊同学认为“自强之星”应当将“自立”和“自强”有机结合起来。他还提到了学校勤工助学 “寓资助于工作”中的良好模式,不仅为他带来了经济方面的资助,也充分利用学校各类培训和实践机会,开阔眼界,提升了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多方面技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肖绮同学肯定了学校构建了“奖贷助免勤补减减”这一完善有效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同时支持组建师英爱心社、自强社、明德社等在内的一批公益性社团组织,不仅让贫困学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锻炼了其精神,帮助贫困学子成长成才,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心理学部游越同学关注到了学校资助工作的改进,表达了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展望。她建议资助管理中心可以开展对院系专职辅导员的培训管理,加强院系的动员、教育、宣传。比如针对院系或班级开展系统性、具体性的入学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依托班长群体转发班级群,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接触到各类资助咨询,让学校的资助育人政策更广泛、更深刻地普及于学生之中。

 物理学系岳胜同学认为,“人人可为自强之星”意味着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自强经历。可以邀请历届自强之星,发挥青年榜样作用,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自己与学生资助尤其是自强之星奖学金评选的故事,使得同学们能更近距离更沉浸式地感受先进青年榜样的优秀品格,体悟自强之星奖学金评选理念。

 中国质量监测与协同创新中心曾彪同学认为,发展型资助,相对于“保障救济型”资助,是一种变“输血”为“造血”、变“授鱼”为“授渔”的资助模式。学校从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素质提升与发展等多个角度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技能,促进发展型资助的落地生根。长期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他也将会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砥砺前行,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生命科学学院张明磊同学从个人的成长故事出发,认为“自强之星”评选会让人更加明白自立自强的力量,自强之星作为青年榜样也会一直传递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鼓励更多身处困境的人,激励他们敢于超越自我、实现梦想,成长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法学院周致义同学用“奖助结合”概括了学校资助育人、落实发展型资助政策。一方面学校建立了全方面的奖助体系,实现了资助范围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奖助学金与学业成绩、论文科研等品质结合,实现好中选优,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奖助结合,使同学们既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也能有充足的动力力争上游。他感念这种资助体系给他带来的帮助,将不断前行,投身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为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树立积极进取的大学生励志典型,学校设立“自强之星”奖学金,寻访在爱国奉献、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志愿公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榜样,积极营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鼓励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通过此次交流分享,同学们从优秀的“自强之星”身上收获了榜样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唯有自强不息,方能不断锐意进取;唯有自强不息,方能历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