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学生资助看中国
所在位置: 首页» 育人成效» 透过学生资助看中国
【挥墨逐光】| 杨宇:愿为边城育新苗
发布时间:2023-05-12     浏览量:

杨宇:愿为边城育新苗

2022年6月22日早,杨宇坐上学校的暖心送站车,前往北京西站。大巴车缓缓开出北师大校园,他依依不舍地凝望着窗外的一切,想牢记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六年光阴忽然而已,家乡热土留待耕耘。作为公费师范生,杨宇将从北师大启航,回乡任教。谈及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选择,他神情坚毅、话语铿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我来自边远地区,在北师大读书,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乡的基础教育尽一份力量。”

杨宇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公费师范生。本科期间,他曾参军入伍,在解放军某部服役2年。2022年6月,杨宇完成本科学业。怀揣着热爱与希望,他回到高中母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高级中学,从事基层教育工作。

学为人师,教化从容

杨宇来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清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令游人心醉,仿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然而,很久以来,偏僻的地理位置阻碍了小城发展的脚步,直到2020年,凤凰县才摘下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由于家境贫困,为贴补家用,杨宇少时的课余时光常在下田劳作中度过。尽管如此,他发奋向学的心未曾动摇,并在初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凤凰县高级中学的文科实验班。面对家里无法承受的学费负担,杨宇曾以为自己将无法走进高中;所幸高中校长了解到相关情况,帮助他申请资助项目,他的求学梦才终于得以延续。“高中三年的学习实在很艰苦。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在书山题海中激励自己。我反思十几年来的成长经历,深刻意识到,能够考上大学不仅仅取决于我自己的努力,还源于老师们的关爱和培养。如果没有他们,我甚至没有参加高考的机会。”

在杨宇的回忆中,对“教师”职业的景仰悄然生长于求学路上。也许是多年来老师们春风化雨般的照拂,在他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当他听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话语时,认同与向往破土而出。高考前,他无意中了解到“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政策: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既能照顾自己的兴趣,又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还能圆一直以来的大学梦。何乐而不为?”在高考出分后,命运眷顾了执著追梦的少年,杨宇如愿来到北京师范大学。

选择历史学专业同样是兴趣使然。当杨宇进入师大历史学院后,颇有如鱼得水之感。专业知识的精进、文化积淀的涵泳,愈发增加其前行的底气。在他看来,师大历史学院很重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只靠技巧性的方法和手段,我觉得远远不够。对本专业的深度认识,才是支撑我们在教育和教学道路上走得更远的能量和依托。历史教学不能仅仅为了应试,我们一定要发挥历史学的育人价值。”

谈及历史学的专业学习,杨宇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江天岳老师开设的“世界近代史”、曲柄睿老师开设的“秦汉史”、胡进驻老师开设的“考古学通论”……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令他沉浸其中。关于教师教育模块的专业课,他从李凯老师开设的“历史教学技能实训”中收获良多:无论是组织历史课堂,还是备好一节历史课,李老师都循循善诱,不留余力地示人以门径。“李凯老师曾在中学一线任教,他的经验确实很宝贵。上好中学历史课,需要做到有深度、有思想、有趣味、有内容。我发自内心地认同老师的观点。老师们对我们历史学专业的认识,令我感到望尘莫及。上了他们的课,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大师。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用巧妙的方式和充满魅力的语言传递知识。”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杨宇曾在2018年参军入伍。两年的军队生活在他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迷彩印记。这段岁月洗去了他的稚嫩与犹豫,骨子里留下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军人血性。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锻造筋骨,对新兵杨宇而言,的确是巨大的挑战;脱下军装,重返校园,他又何尝不是面临着蜕变的考验?难题接踵而至。大三的专业课程多、难度大,这让已经两年不接触专业知识的他手足无措;大学宽松的氛围不同于纪律严格的部队又使他有些无所适从;曾经的同窗已经毕业,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宛若海水席卷而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历经部队的锤炼,杨宇将军事训练时“不抛弃,不放弃”的狠劲用在专业学习上。为了集中学习时的注意力,他将手机锁在宿舍的柜子里,只在午休时取出,以回复必要消息。在课堂上,他紧紧把握老师讲授的内容,不错过一丝一毫,课后又反复梳理总结。面对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他不再像从前一般把问题憋在心里,而是主动地向老师请教。

天道酬勤,杨宇渐渐找回专业学习的正确节奏。在这一过程中,师友的关爱从未缺席。对于学校与学院的帮助,杨宇用“给力”二字形容。退伍后,杨宇加入党委武装部的民兵排,在维护校园秩序与安全、进行征兵宣传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温暖的归属感。学院的老师们常常及时解答他学习中的疑惑,并不时嘘寒问暖;班委同学发现相关的资讯,总是第一时间单独找到杨宇,与他共同解决问题;曾经的舍友也无私地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无数的善意汇聚成跨越困难的桥梁,杨宇不负众望,渡过学业上的难关。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2022年8月17日,杨宇回到高中母校,踏上讲坛,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提及具体的工作安排时,杨宇的兴奋溢于言表:“我既是历史老师,又是新高一班级的班主任。”

如此自信,源自过硬的专业知识,也源自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本科期间,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杨宇曾对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第一中学、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驿前中学进行支教。为进一步磨砺教学本领、真正适应课堂,他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担任北京市三帆中学裕中校区的历史代课老师。然而,初来乍到,杨宇接手的便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年级。这样的情况对于新手老师而言,既是难题,也是考验。第一次批改作业时,杨宇发现学生们的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为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与知识掌握程度,他反复思索,以得到适当的处理方法:“如果直接批评他们,可能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反其道而行之,在所有作业里挑了五六份完成得较好的,课前进行展示和讲评。坚持了一两个星期,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有进步。虽然知识掌握不能一蹴而就,但他们的学习态度明显端正了。”

教学相长中,杨宇开始一步步将理论应用于课堂,昔日的好学生慢慢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与此同时,他也亲身体验着各地发展不均衡对教育的深刻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面对现状,他追问自己:何为北师大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当我看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后,我充分意识到‘启航计划’的前瞻性与必要性。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对于边远地区的教育脱贫很重要。在师大的这几年里,不管是我的知识面,还是人生观、价值观,都向着积极的方向变化了许多。我要把这些积极的东西传授给我的学生,把书教好,把学生带好。我们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想用一生去解读这句话,去贯彻这句话。”

2022年是“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实施的第三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争做未来大国良师。许许多多的优秀学子从师大历史学院走出,带着教育兴邦的初心,在大江南北乘风破浪。

昔日的边城少年杨宇,此时正踏上反哺家乡的征途。眼前的湘西热土呼唤归来的游子,破土而出的新苗正待园丁照料。前路漫漫,道阻且长,然何足惧也?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杨宇的座右铭。春去秋来,沉潜往复。赤子心依旧,便无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