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学生资助看中国
所在位置: 首页» 育人成效» 透过学生资助看中国
【挥墨逐光】| 扎根·深耕·追光·蜕变
发布时间:2023-05-15     浏览量:

扎根·深耕·追光·蜕变

1999年我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一个小山村,从那一刻起,这个小小村庄的山与水,云与风开始拂动着我的心灵,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幼年时期。时光流转,随着我的成长,家乡也渐渐更了模样。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切与引领下,家乡积极响应和落实脱贫攻坚战,因地制宜推进柑橘产业、鱼塘养殖业等,完善交通建设,许许多多干部积极深入到村民群众中去,聆听村民的声音,切实解决真问题,为民而忧、为民而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家乡闪耀着新时代下幸福的光。

一、从“心”出发

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这十年,家乡的教育是否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2023年,在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引领下,怀着对于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于家乡教育的热忱,从“心”出发,经历50余天的调研,我走近家乡的教育,搜集家乡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多群体数据,聆听家乡教育工作者们的故事,找寻家乡教育自十八大以来十年的变化……

二、从“泥”蜕变

“最怕下雨,一下雨,孩子上学路就泥泞不堪,遇到陡坡、窄路更危险,学校的校舍房顶还会渗水漏水”“一到冬天,窗户漏风,教室不能保暖,孩子们耳朵上、手上基本上都会生冻疮”“我们这里留不住老师”,访谈时老校长说到这里甚至有些哽咽,回想过去,土房子,木板墙,顶上盖着瓦,家乡的村小用小小的简陋校舍担负着家乡孩子们的梦想,在这里的春夏秋冬见证着家乡教育的坚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但是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学校也是!”一边说着,老校长打开铁盒拿出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是现在的学校新老师拍摄后送给老校长的,照片里有崭新的教学楼,有宽阔的塑胶操场,有现代化的教室,有丰富的器材……照片堆起来很厚,书写着这么多年家乡教育的焕然一新。

2017年4月份仁寿县响应党的号召,进行了布局调整和均衡发展教育的调整,家乡的学校也有了资金进行相应硬件设施的修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操场,学校还有了新的教学楼,教室中配备了网络、多媒体一体化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校园绿植环境优化教师、孩子们有了更加舒心的教与学的场所。此外, 在硬件设施的完善下,家乡的学校仍坚持追求文化立校,质量立校,特色立校,弘扬扎根乡土、助力梦想的精神。

三、从“根”生长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根系,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到家乡学校从教、扎根乡土,家乡教育的教师层面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教师入职前,一方面,入职难度上涨,教师的入职资格不仅仅是要拿到教师资格证,满足相应条件,同时还要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另一方面,家乡学校的入职教师学历水平有提高趋势,从中师学历提升到大专再到至少为相应专业的本科学历,入职教师的质量逐步提高。此外,对于任职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家乡学校的老师们积极在寒暑假参与“充电”培训,加强交流、研讨,同时不断加强对应学科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待遇保障方面,教师工资不再出现被拖欠的情况,相反,教师待遇明显增长,薪结工资以及奖金福利等有所上涨,教师幸福感越来越强。

“家乡的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但是也有一些需要你拉一把的人,扶贫工作是这样,教育也是这样”,家乡的学校、教师都在飞速、向好变化着,但家乡的教师们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始终未忘记扎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家乡一户人家的小女儿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存在智力问题,艰难的身体条件迫使她不能到学校上课,家乡的教师们便轮流、定期上门,送教到家,进行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等方面的帮助,并一直坚持到女孩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同时教师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仍关注、关心这个女孩。“社会越来越好了,我们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越来越好,不落下任何一个”,家乡教师们秉承的“不落下任何一个”是乡村教师扎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坚持与坚定,是时代精神在这个小小村庄的缩影;家乡教师们发生的变化,也是这个时代不断向好而生的映照。

四、从“新”生成

“这几年给我的感受,最直观的就是现在的学生娃娃更有灵性了,我能看见他们眼中的光”,一位教龄已经二十余年的教师感慨道。在他工作的这二十多年里,经历了“教书”到“教好书”再到“育全人”的不断深入、更新的过程,其中不仅体现着十八大以来党的“立德树人”的精神引领,也饱含着家乡孩子们的变化。

“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孩子下课了主动地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就像拉着他父亲的手一样,跟我聊着他的体会、他的感受,和我分享他的快乐”,一位老师向我提到,这一幕折射了目前家乡孩子们的新气象,相较于之前的沉默与内敛,这十年来,家乡的孩子们在这个新时代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师生关系不再是绝对性地教师权威压制,孩子们有了更加独立的思考,开始倾向于一种平等的待遇、平等的地位,学生会主动与老师交流、聊天;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家乡的孩子们可以接收到多样化的大量信息,这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等方面都在整体上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五、从“爱”坚守

2020年初始料未及的疫情,家乡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严峻变化。2020年4月,面对家乡学校因疫情出现的教师短缺的情况,还在家乡的我申请进入其中一所学校并开始了为期二十余天的志愿服务,也在那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家乡教育工作者们生生不息的力量。

测温设备全不全?消毒措施严不严?口罩资源齐不齐?应急物资有没有?疫情面前,无数问题向一个偏远山村的学校袭来,然而,在复课复学带来的难度与挑战面前,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下,家乡的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响应、落实,坚持奋斗在第一线,他们联系、沟通、协调、辗转,在天亮前出发,在深夜点灯,走过长长的小路,背着重重的物资,按照规定科学布置,依照要求严格消毒,一次又一次地核对,一遍又一遍地确认,一天又一天地坚守,“心中有学生,无畏困与难”、“我只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老师们对我说的话至今感触良多,他们燃烧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护盾,呵护孩子们的身体与心灵,守护家乡希望的种子,点亮山中的萤火之光。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从“爱”出发,为所爱之“种子”坚守,家乡教育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可能会有变化,但是家乡教育工作者们扎根泥土的燃灯精神以及他们对孩子们深沉的爱永远不变。

从“心”出发,找寻家乡的教育初心与变化,慨家乡学校设施从“泥”蜕变;感家乡教师扎根家乡、深耕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从“根”生长;喜家乡学生在新时代被注入新活力、从“新”生成;承家乡教育工作者们从“爱”坚守的燃灯精神……十年来,在党的带领下,无数教育工作者在家乡扎根与深耕,在追求更好明天中不断完成蜕变,使如今的家乡教育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

行走春风里,拥抱新未来,家乡教育十年不再只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美好的展望,在党的领导下 ,在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引领下,家乡教育从“光”前行,向阳奋进,家乡教育的未来一定更加温暖与光明!